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風力發電大辭典

臺灣與韓國攜手推進亞太風能市場,共迎能源轉型新挑戰

隨著COP29的落幕,全球再生能源發展進入新階段。於今年11月26日的「2024亞太風力高峰會」(APAC Wind Energy Summit 2024)於南韓仁川盛大揭幕,聚焦亞太地區離岸風能的供應鏈發展與區域合作,為實現2030年全球再生能源目標奠定基礎。此次高峰會由全球風能協會(GWEC)與韓國風能產業協會(KWEIA)聯合主辦,吸引亞太各國政府官員與業界領袖參與,展現該地區在全球風能發展中的重要性。

台灣:供應鏈進步與瓶頸並存
GWEC於會中發表《2024年亞太地區風能供應鏈報告》,指出台灣在離岸風電供應鏈領域取得顯著進展。台灣離岸風機機艙組裝產能從2023年的1.2 GW增至2024年的3 GW,主要得益於西門子歌美颯在台中的擴建廠房投產。此外,台灣塔架和鑄件生產能力在亞太地區占比分別達5%和7%,鑄件更是中國以外唯一具備生產能力的亞太國家。
然而,台灣供應鏈仍存在諸多挑戰。關鍵零組件的在地化程度不足,未來若產能需求激增,可能面臨供應鏈不穩定風險。報告指出,2027至2028年間,台灣在塔架與鑄件方面可能出現供需缺口,而海底電纜則在2024至2026年間供應不足,需待NKT─華新麗華電纜廠於2027年投產後改善。此外,風機葉片與水下基礎設施的產能也無法滿足需求,導致供需差距擴大。本土風機安裝船WTIVs(風機安裝船Wind Turbine Installation Vessels)的不足,更使台灣須依賴國際資源支援。透過國內政策支持,推動產業在地化與技術升級,同時深化亞太區域合作,才可確保供應鏈穩定發展。

韓國:實現供應鏈潛力的關鍵力量
作為此次高峰會的主辦國,韓國展現了發展離岸風能的決心。韓國風能產業協會會長金亨根(Kim Hyung-geun)指出,韓國若能充分發揮其供應鏈優勢,並制定有利的產業協作政策,有望在2030年前實現14.3 GW的離岸風能裝置目標,成為亞太地區風能增長的重要推動力量。
目前,韓國已成為亞太風能產業的重要參與者,其風機製造、海底電纜等領域具備相當競爭力。本屆高峰會吸引來自全球12個國家的高級政府官員與領先再生能源企業參與,共同探討如何透過政策與技術合作推動韓國風能產業的進一步擴展。GWEC執行長Ben Backwell特別提到,韓國對風能作為減碳核心解決方案的重視,充分展現在國會議員禹元植閣下的參與以及多位政策制定者的合作中。

區域合作與全球影響
此次高峰會不僅是各國政府與企業合作的平臺,更是推動亞太區域間風能發展的契機。世界銀行集團能源部門管理援助計劃(ESMAP)邀請印度、菲律賓、斯里蘭卡與越南等國的政府代表,參與高層論壇及閉門會議,探索區域間供應鏈合作與資源共享的可能性。
為進一步促進投資與技術交流,GWEC於峰會第二日啟動首屆「亞太乾淨能源金融高峰會」(APAC Clean Energy Finance Summit),由亞洲開發銀行(ADB)與國際再生能源總署(IRENA)協辦。此次活動匯聚永續能源專家、金融機構、律師事務所等多方代表,致力於提升再生能源項目的投資可行性,為亞太地區風能發展提供穩定的資金支持。

台灣與韓國在亞太風能供應鏈中的角色,充分展現該地區在全球能源轉型中的潛力。台灣需克服供應鏈瓶頸,加強國際合作以應對挑戰;韓國則應透過政策支持與技術創新,發揮其供應鏈優勢。亞太地區的成功,將成為全球再生能源目標三倍增長的關鍵推動力。COP29後的行動窗口期,正是區域內各國共同攜手、實現能源轉型的最佳時機。

資料參考:Energy OMNIWindTAIWAN
圖片來源:GWEC

APAC Wind Energy Summit 2024
回最上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