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市場/產業動態

風場與漁業的共榮之路:從競爭到合作

當全球積極推動能源轉型,離岸風電正快速成為綠色能源的重要支柱。然而,在許多沿海社區,人們對風場與漁業之間是否會產生衝突仍存有疑慮。實際上,近年的研究與實際案例顯示,透過科學規劃與創新設計,離岸風場不僅能與漁業並存,更能創造共榮局面。

風場基礎:天然的「人工魚礁」

離岸風機需要龐大的基礎結構固定在海床,這些結構會改變局部海洋環境,提供堅硬表面讓藻類、貝類等生物附著,進而吸引魚群聚集。久而久之,風機基礎便形成一個類似「人工魚礁」的環境,成為小型生態系統的核心。

以法國的 Éoliennes Flottantes du Golfe du Lion(EFGL)浮式風場為例,開發商 Ocean Winds 首度導入 Biohut® 人工海洋棲地技術。透過鋼籠與牡蠣殼基質模擬天然育苗環境,既能促進食物鏈發展,也能提供小魚安全的庇護所,達到「發電與生態保育雙贏」。

風場的「禁捕效應」

風場區域為了安全,多數情況下限制船隻與漁具進入,這等同於在海洋中建立小規模「保護區」。這種空間的禁捕效應,讓魚群能在不受人為干擾的情況下繁殖與成長。

國際經驗顯示,這類保護效應有助於漁業資源恢復,並可能在風場周邊海域提升漁獲量,進而形成漁業的長期正向效益。這也是風場從被質疑的「漁業競爭者」轉變為「資源守護者」的重要契機。

產業共創的新契機

除了自然的生態效應,風場與漁業的合作還能開展新的可能:

  • 海洋多元利用:在風場範圍內可嘗試發展牡蠣、貝類或海藻養殖,實現「風能+養殖」的複合模式。

  • 知識共享:漁民擁有豐富的海洋知識,能與科學家合作進行海洋監測,提升環境研究的完整性。

  • 地方產業鏈:風場建設過程中可與在地漁會、漁村合作,促進地方經濟與就業。

  • 環境教育與生態旅遊:結合綠能與海洋文化,打造具有教育與觀光價值的新型海上體驗。

能源與漁業的雙贏未來

離岸風電不是漁業的對立面,而是海洋的新夥伴。透過科學設計、持續監測與在地合作,風場不僅能提供清潔能源,還能守護並提升漁業資源。

當前的挑戰不在於「是否能共存」,而是「如何讓共存更加共榮」。在能源轉型與生態永續並重的時代,風場與漁業的融合,將是海洋經濟與綠色發展的最佳詮釋。

environment
相關連結:
回最上方